海上风电是指在沿海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下海域的风电项目,其原理是利用海上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将海风动能转变为机械动能,再转化为电力动能促使发电机发电。
海上风速高、风功率密度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可达3-5MW,年利用小时数比陆上风电高20%-70%,发电效率也更高,且不占用土地资源。海上风电场建设受噪音、景观、电磁波等问题限制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海上风电距离沿海用电负荷中心近,可解决陆上风电消纳难题,且海洋面积广阔,风电场建设空间大,可大规模开发。
今日重磅福利
涵盖新能源、碳中和进展、碳金融、能源转型……
扫码回复【风电资料】即可获得
(内部学员联系专属辅导员即可)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史
前期探索
2007年11月8日,我国首座海上风电项目在渤海绥中油田建成发电,该项目安装1台金风科技1.5MW风电机组,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拉开了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序幕。
试验示范
2008年,龙源电力在江苏组建海上风电项目筹建处。
2009年,龙源如东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场首批两台1.5MW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2010年9月,32MW潮间带试验风电场建成投产,实现全球潮间带风电“零”的突破。
小规模开发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活跃了市场。这一时期单机容量从3MW提升至5MW,如中国海装5MW海上风电机组样机投运。
规模化快速发展
2020年,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306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期间适用于海上的大容量机型快速迭代,5MW实现批量应用,10MW时代开启。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建成并网3910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位,并形成了完整的海上风电技术链、产业链。我国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且不断向深远海拓展。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优势
资源丰富:
发电效益高:
不占土地资源:
靠近负荷中心:
政策支持:
产业链完整: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如下:
解决海上风电发展的技术难题的有效措施
解决海上风电发展的技术难题,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加强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海上风电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攻克关键部件国产化等核心技术难题,如轴承、叶片原材料等,提高国产化率,降低对进口的依赖。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共同研发适合海上复杂环境的大容量、高可靠性风电机组,提升海上风电技术水平。
推动试验设施建设
建设大型海上风电试验场和实验室,模拟不同海洋环境条件,对风电机组的性能、可靠性进行全面测试和验证,为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利用先进的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等技术,优化风电机组的设计和布局,提高风能利用效率,降低尾流影响等。
提高施工与运维技术水平
研发和应用适应海洋环境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如大型海上风电安装船、打桩机等,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风险和成本。建立完善的海上风电运维管理体系,运用智能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实现对风电机组的远程监控和实时诊断,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发展输电技术
加强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海上风电输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海上风电场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解决海上风电并网消纳难题。优化海上风电场的电网接入方案,加强海上风电与陆地电网的协调规划和运行管理,提高电网对海上风电的适应性和消纳能力。
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得到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具体如下:
01
规划引领政策
制定明确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和实施步骤等,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立了海上风电重点建设的五大区域,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02
补贴与优惠政策
对海上风电项目给予投资补贴、度电补贴等,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项目收益和投资积极性。同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减轻企业负担。
03
科研支持政策
加大对海上风电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对研发投入给予税收抵扣、财政补贴等优惠,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04
并网与消纳政策
制定海上风电并网管理办法,简化并网流程,保障风电项目及时并网。同时,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升电网对海上风电的接纳能力,并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电交易市场等政策机制,扩大海上风电市场消纳空间。
04
金融支持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海上风电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设立海上风电产业基金、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世界其他国家的海上风电
丹麦
丹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其政府制定了明确且雄心勃勃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计划到2030年实现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比过去增加两倍,到2050年风力涡轮机在北海的发展将达到顶峰,足以满足大约3亿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英国
英国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大,如1.2GW的Hornsea Project One是世界最大海上风电场之一,且在积极推进Dogger Bank等更大规模的项目。
英国公司开创性地部署水下无人机检查风电场,其推出的世界首款人工智能驱动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可执行复杂水下检查任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海上风电运维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德国
德国政府大力扶持海上风电,出台多项政策,计划在波罗的海和北海建造82个海上风力发电场,其海上风电未来将占到整个风力发电的25%。
2010年建成投运了世界上第一个已并网的使用5MW风电机组的海上风电场Alpha Ventus,在海上风电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国海上风电的卓越案例
案例1: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
作为亚洲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由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接勘测设计工作。该区域为软土地基,林毅峰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高桩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型式“长腿螃蟹”方案,解决了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且契合国内设备和施工经验,其设计方案还被国内多个风电场站借鉴应用,推动了中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国产化。
案例2:福建漳浦二期海上风电场项目
全国首个超大单机容量的海上风电场且批量化应用了6台16MW海上风电机组。中车株洲电机为其提供16MW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该风电机组发电效率高、运维成本低,每年可生产16亿度清洁电能,可节约标准煤约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6万吨,还推动了大容量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的进步,相关技术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
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广阔,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国家和地方均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海上风电发展。
中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范围广、风能资源更优。全球70%的潜在海风资源位于水深大于60米的深水海域,深远海开发潜力巨大,为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基础。
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海上风电技术链和产业链,且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随着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一方面,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预计未来近四十年内,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占比需大幅提升,海上风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海上风电项目成本的降低和平价上网的推进,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开发。
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碳中和最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