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政策层面动作频频,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和《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从多维度构建信息披露框架;
央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将ESG纳入信用评级;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开启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的序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先后发布可持续报告相关披露标准及编制指南等文件;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国央企单位ESG信息披露质量;此外,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重点城市均推出ESG行动计划,从地方层面推动ESG理念的落地与实践。
2024中国A股&港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分析与展望报告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我国首个针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国家标准
碳管理师通关攻略+公式秘钥扫码回复【双碳核算】即可获得
(内部学员联系专属辅导员即可)
Wind数据显示,2024年A股ESG信披率达41.86%,同比增加5.39个百分点。2024年有1088家A股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碳排放数据,占A股总数比例为20.39%,同比增加5.11个百分点。碳排放数据信披率远低于ESG整体信披率。相关披露数据的上升,背后是政策对市场环境的引领以及上市公司的自我要求。让我们来看一下市场的相关情况吧。Wind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的数量逐年增加。以每年12月31日A股成分股为基准,2024年共有2233家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独立报告,披露率为41.86%,同比增加5.39个百分点。按行业分类来看,金融依旧是披露率最高的行业,达91.8%。接下来,依次是公用事业、能源、房地产、电信服务等,披露率最低的行业是信息技术,为32.83%。
2024年以来,已有1088家A股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碳排放数据,全部A股披露率达20.39%,各行业披露水平不一,行业碳排放强度中位数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公用事业碳排放强度中位数最高,达262.91吨二氧化碳/百万元营收。近年来,ESG信息披露越来越受到包括监管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及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重视与密切关注,A股上市公司也逐渐意识到ESG管理和披露的重要性,也在努力披露并展示企业在ESG方面的努力及成果。但从实际数据看,仍有较大差距。A股上市公司信披率41.86%,有近60%的公司没有进行ESG披露,碳排放数据信披率更是远低于ESG整体信披率。部分企业将ESG工作看成是额外的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将ESG看成了宣传企业的名片,没有认识到ESG是企业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市面上ESG披露标准较多,如三大交易所的“指引”、“指南”、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报告工作指南”、香港联交所的ESG守则,国际上的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准则、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S1(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S2(气候相关披露)、S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等。这些标准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指引》(全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要求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在 2026年4月30日前发布按照《指引》规定编制的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这对于部分刚刚参与ESG披露的上市公司来说,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这些标准,确实有挑战,需要相应的培训和指导。部分企业的ESG管理刚刚起步,ESG管理没有系统性规划,没能将ESG管理与公司战略、风险评估与业务发展相结合;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下面没有设置ESG 委员会、ESG 委员会下设ESG执行组及ESG秘书组等,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绿色回收、绿色物流及包装等执行层设置相应的委员会等;未能设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ESG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管理目标等;对于外部资源的利用不足,使得企业ESG工作缺乏方向性、长期性和专业性。ESG信息披露需要企业收集和管理较多数据和信息,这些内容均涉及跨部门协调工作,且可能与公司日常采集与管理的数据存在范围、定义与口径上的差异,同时还存在部分信息资料不全、没留档等情况。企业需要在日常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信息,具备较为完善的数据管理能力。部分上市公司尚未发现碳排放数据披露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进行披露的动机目前随着各类媒体对CCER、碳资产、碳交易、碳金融等相关内容的宣传,部分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了碳排放数据披露的重要性,并开始在相关方面进行着手,并早日获益。从2024年发布的碳排放数据方面看,电力、供水等公用事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中位数达到262.91吨二氧化碳/百万元营收,显示出其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目前,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出海企业、能源密集型企业、金融企业、科技企业等受到强制性披露要求,在ESG部分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律所、企业自身都成立了ESG相关的公司/部门/工作小组等,但目前现有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ESG相关人员需要具备环境科学、社会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内外的环境和社会法规,熟悉 ESG 相关标准和评级体系等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处理和解读大量的环境数据和社会数据;需要掌握项目管理技能,能够组织和协调多个项目;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各种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同时要求人员具备跨领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切实可行的 ESG 解决方案。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到2026年,ESG投资总额预计将达到34万亿美元。近两年,ESG人才备受瞩目,成为企业争相抢夺的关键资源,ESG相关岗位人员的薪酬高于一般岗位。另外,碳排放数据的披露基本都涉及较为复杂的跨部门协作、广泛的数据监测以及扎实的核算能力,短时间内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确实存在难度。对于一些A股上市公司来说,这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目前,在证监会统筹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和中上协所发布的《指引》、《指南》和《报告指南》,形成了 “考纲”、“教科书”、“教辅材料”的“三件套”, 为上市公司编写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了具体详细的规范指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任务要求。
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其他14个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明确碳足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国家层面——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地方层面——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产品——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其中在产品方面
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等国家标准,对产品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明确统一要求。
按照急用先行原则,聚焦电力、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煤化工、动力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组织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等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
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定期更新发布机制,为地方、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准数据。
行业主管部门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建设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探索建设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组织有条件的城市聚焦重点产品开展先行先试,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指导制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GB/T 24067-2024,简称《通则标准》)正式发布,《通则标准》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将为各方研究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指引,可以加快推进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和数据核算,摸清产品碳排放“家底”,是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 交通运输部、国家数据局、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工作指引按照“急用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修订,确保实现2027年前制定100项和2030年前制定200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目标,促进国内国际标准衔接互认。
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制定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方案,组织开展因子库的开发建设”。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简称“因子库”)第一版已正式上线运行。因子库将为社会各界提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支持,提高碳排放统计核算的准确性,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与实施,为A股市场ESG信息披露的规范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促使上市公司更加积极地响应,A股ESG信披率也有了显著提升。
目前相关部门、机构通过专项培训、技术工具开发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
随着ESG披露的政策标准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和质量将会显著提升,这也有助于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目前,在自上而下的监管的推动下,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可持续信息的披露相关工作。毕竟,ESG 概念在我国尚属新兴,对多数上市公司而言仍较陌生,加之可持续发展(ESG)报告内容广泛且专业性强,一些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比如报告的透明度、披露规范程度、数据质量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近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简称“因子库”)第一版正式上线;生态环境部首次以公告【全称为《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形式发布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也填补了国内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空白。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是核算碳排放的重要参数,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因子库和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意义重大,这是有效完善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一环。尽管从2022年起高校陆续设立了碳核算相关专业,但距离高校毕业生走上碳核算岗位还有较长时间。目前随着国家政策及相关核算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各类碳核算人员也在通过各类形式的学习逐步成为碳核算的人才,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相信随着各方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更好的展示自己企业在ESG方面(包括碳排放数据)的优异表现。若为社会成员的我们,如果对ESG感兴趣,可以大胆尝试一下!同时,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ESG行业资讯&学习交流群!群内会定期分享行业资讯、实用工具资料包、书籍推荐、大咖分享会、备考答疑、成功学员的经验分享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