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何李聊ESG ↓
11月6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齐齐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指南》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此次《指南》的发布,是在此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发布后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2024年4月12日,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
《指引》要求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深证100指数、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
《指引》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境内资本市场本土化可持续报告指引的空白,对我国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可持续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明确了首批强制执行范围,并将通过示范效应,带动上市公司及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发展。
今日重磅福利
扫码回复【指南解读】即可获得
《指南》的定位和作用
《指南》是对《指引》的“非强制性”辅助,旨在为上市公司提供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实践指导和细化说明。它的定位可以理解为《指引》的 “教科书”,通过典型实践推荐和披露要点提示,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披露要求。
《指南》并未增加新的强制性披露要求,也不额外增加上市公司的披露负担,而是通过提供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披露参考,帮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更好地完成披露工作。
可以这样理解,《指引》就像是企业必须完成的基本“规定动作”,它明确了披露的内容、时间以及方式,而《指南》则是帮助企业如何做到更好的一本操作手册。
它为企业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和实践上的建议,比如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双重重要性等,让企业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更加高效地进行信息披露。
此外,《指南》还结合了许多实际案例和典型实践,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通过这样系统性的支持,《指南》不仅帮助企业理解并落实《指引》的要求,还为它们提供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改进的空间。这种辅导性质的定位使得《指南》更像是一种引导性工具,让企业在满足硬性披露要求之外,能够在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上迈向更高的层次。
总之,《指引》是硬性标准,而《指南》则提供了实现这些标准的路线图和工具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
所以,这次的《指南》和之前的《指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好比一对搭档。《指引》是基本的强制性要求,相当于给上市公司定下了必须要做的“规定动作”:什么时候披露、披露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这些都写得很清楚。这意味着被要求的公司都得严格遵守《指引》,这就是基础规则,不能少。
换句话说,《指引》是公司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指南》则是给公司提供的详细步骤和实际操作上的建议,帮它们更好地完成任务。两者一起构成了整个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框架:一个是硬性的“规定动作”,一个是帮你做得更好的“详细指南”。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指南》由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分别起草,但在核心内容和结构上有着高度的共通性。
上交所此次发布的《自律监管指南第4号》和《科创板自律监管指南第13号》、深交所的《自律监管指南第3号》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3号》以及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第11号》。
皆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的披露原则、披露内容和披露频次,针对治理架构、双重重要性评估、四要素披露框架等重点内容提供细化指导。
本次《指南》共形成两章内容:
第二章“应对气候变化”则提供了评估 “应对气候变化” 议题重要性(包括影响重要性和财务重要性)的方法,涵盖气候适应性与情景分析、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气候转型计划相关披露实践和示例,并详细解释了《指引》关于 “应对气候变化” 议题的所有披露要点。
《指南》设置了量化指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提供清晰的数据支持,使得披露内容更加透明和有据可循。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指引》提出了“双重重要性”的原则,但并未包含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在《指南》中,财务重要性评估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其中特别强调了结合风险和机遇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财务影响程度的判断。财务影响的程度可以通过多个维度来分析,例如资源使用的连续性、对公司持续生产经营的依赖性等。
这些量化指标为公司识别和评估议题对其财务报表(如收入、成本、总资产、净资产、利润、现金流等)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举例来说,在评估“水资源利用”议题时,公司需要考虑未来水资源的可用供给以及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产品的定价和利润。这种量化的分析帮助企业更精准地预测和管理风险,同时也有助于利益相关方理解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财务韧性。
类似地,评估“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与质量”时,也需要考虑到与客户的关系中,产品质量问题对品牌声誉、产品销量和收入的影响。
这种量化分析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和预见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财务风险和机遇,还提升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基于数据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
这也体现了双重重要性评估的核心理念:既关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又考虑这些因素对公司财务的实际影响。通过将这些影响量化,企业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精细度,还能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自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第二章 应对气候变化》则指出如何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量化评估。首先,企业需要识别气候相关的风险或机遇,如行业从高碳业务向低碳业务转型导致的市场需求下降。接下来,企业应对相关资产进行调整,这可能涉及提前淘汰、替代或优化相关高碳资产。
这些调整将对业务活动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特定地点的运营中断、相关资产使用影响和关闭业务运营场所等。这些业务活动的变化将导致企业收入减少、资产减值或成本增加,进而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影响固定资产的价值、主营业务收入和管理费用等。
《指南》在第二章中,明确了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的流程和方法。比如,企业需要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组织边界,方法包括股权比例法和控制权法,以此来确定应核算的排放活动。股权比例法根据股权比例核算排放量,而控制权法则按企业对业务的控制范围进行核算。
在确定组织边界后,企业还需要设定运营边界,识别与其运营相关的排放。排放可分为直接排放(范围1)、自用外购电力等间接排放(范围2)、以及整个价值链上的其他间接排放(范围3),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整体碳足迹。
《指南》同时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时间范围保持一致。还需识别具体的排放源,包括固定设备、移动设备等,以便提供详细和精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这些标准化的步骤,《指南》帮助企业系统化和透明化地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提升了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企业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适应《指南》的要求,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要建立一个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团队,最好是由懂业务的高管领导,真正把可持续发展议题落到实处,不要只是“说一说、看一看”。这个团队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并且每个季度汇报进展,保持透明。
很多企业喜欢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额外项目”里做,其实这样很难有效果。企业应该把可持续发展与公司核心战略结合起来,比如将环保与节能目标纳入生产决策中,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不需要搞得太复杂,企业应该从简单易行的披露步骤开始,比如从最容易获取的数据入手,逐步建立起披露路线图。这可以让整个过程更有条理,也更容易看到成效。同时,确保大家明确分工,各自负责自己部门的数据收集和汇报。
不要再靠手动表格收集数据了,企业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数字工具来简化可持续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工作。自动化工具可以帮助减少人为错误,提升效率,同时也能实时追踪和监控企业的ESG指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引入ESG专业人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的 “绿色思维”。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跨部门的合作,让每个员工都知道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意义,并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绿色理念。通过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提出环保建议,激发内部的创新动力。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目前还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它就像是帮我们画好了跑道,告诉企业怎么跑得更好。
未来的ESG之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有了这些明确的标准和指引,企业们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方向,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十一重豪礼再享折上折,低至免单
💥直播间领专属红包
💥双11还能更低
更多免费抽奖礼盒免费包邮送到家
现在加入即领
【2024年全国ESG/碳重磅政策汇总】
+
【企业ESG战略实践报告&碳管理指南】
+
【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必备实操手册】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何李聊E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