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CFA的成绩不出意料地又延迟了。浑浑噩噩地睡到半夜,摸索着打开手机,隐隐约约看到“Congratulations”的字样,翻过身继续补觉。等到天亮醒来的时候,一时间居然有些分不清,我是真的通过了,还是做梦自己通过了。
所幸,是真的。
从2016.02第一次知道CFA这个概念,到忍着心疼交了七八千的报名费,不给自己后悔机会地报名了12月的一级考试,再到匆匆忙忙地准备2017.06的二级考试。白驹过隙,居然转眼间就要开始三级的复习。
在此之前,也想把这段时间复习的经验教训和心得感想一起写下来,算是上一个阶段的总结,也是最后一场硬仗前的准备吧。
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级复习之路
作为一个毕业多年的工作党,考试已经成为一个有些遥远的事情了。所以报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了各种相关的教材教辅。事实证明,这一点是大错特错了。太多的参考书,反而成为一种逃避的理由。东看看,西看看,两三个月过去了,知识体系没有建立,反而看的一团乱。
由于是早早就报名了12月份的考试,所以当时觉得时间分外充足,完全没有紧迫感。一路边看边玩到了6月份的小伙伴出成绩了,才猛地发现时间已经只剩下了5个月多一点。鉴于越看书越心慌,终于还是下定决心上网去搜索了一下,找了一个培训网课(这里就不写是那家了,不算主流的CFA培训机构,而且真的特别坑)。这是第二个教训,报名培训课程一定不能只看价格,口碑很重要,口碑很重要,口碑很重要,说三遍。
有了网课,感觉踏实了不少,就跟着网课给出的课程表开始上课。作为一名纯粹的理科生,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自学的时候看着也觉得还挺自我感觉良好的。然而,听着网课,我居然越听越迷糊,最后连原本清楚的概念都已经开始混淆了。所以,坏的老师,有时候真的不如自己看书。自己看书最多是原本不懂的,依然不懂。不好的老师,可以让你本来懂的,都变成不懂。
越听越慌,到了9月份我终于放弃了对所谓培训课的幻想。转回来自己看书,同时搜索网上的复习资料和学霸笔记。这边,真的强烈建议,第一次复习的小伙伴,可以多看下学霸笔记。主要是看他们的记录重点,还有理顺的框架,建立体系非常重要。(当然,后来找到了品职,发现这些事情两位老师都已经帮我们做了)
最后到了11月份的时候,几乎已经处于破罐子破摔状态的我,意外地看到某个复习备考群里,一个小伙伴发的品职千人冲刺活动的链接。抱着反正很便宜,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选择了报名,从此进入了两位老师“脑残粉”的行列。讲真的,不管你觉得自己前面复习的多烂,不到最后一刻,真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原本抱着听听习题,多蒙对一道市一道的心态去听课程的我,惊奇地发现,品职的押题课居然是知识点的串讲+考试套路提醒,许多原本迷迷糊糊的概念,被两位老师一串起来,居然就又清晰又简单。实际考试的时候,好多内容和知识串讲的思路几乎是完全一样。原本复习时候被虐的身心俱疲,坐等重考的我,就这样迈步通过了一级考试。
一级复习和考试后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级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广而不深。所以特别适合最后突击(当然,能够扎实的复习还是更加好的,因为很多内容二级也会用到)。
FSA和Equity简直就是CFA双巨头,一定一定不能放弃。最后复习的时候,FSA我是把会计报表自己写了一遍又一遍,没事就默写一次。最后事实证明,拿到考试卷子的时候,看到题目里面的报表,就觉得很熟悉,自然而然就安心了很多。Equity,一级感觉重点在理解,很多小概念。李老师最后讲的很生动,穿插各种段子,我也就记忆的很深刻。像Equity,Fixed Income和Derivatives(当然这门我一直没学好),还有Alternative,建议都可以多联想现实中的案例,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记住。实在不行,就去听听李老师的段子吧。
Quantitative和Portfolio因为是理科生强项,所以其实没怎么太花时间。这种偏理科一点的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理解因后果,这样公式自然就串起来了。不容忘,也不容易记错。
Economics在大学学过,不过CFA的Economics内容实在太多,知识点又凌乱,又琐碎。第一遍听那个视频课程的时候完全没听懂,考试基本靠common sense。后来听押题班的时候,跟着何老师画了几遍框架,觉得挺管用。知识点多的topic很适合默写框架图,第一次默写的时候只写了四分之一,Economics的框架图我默写了十几次。最后可以做到闲得无聊,三五分钟就能默写一遍。越来越快。
最后,Ethics,其实真的不用花整块时间复习。去年的时候,还没有何老师的喜马拉雅音频。我主要是看handbook的案例。简单了解下条款,就各种看案例。先自己判断这个人犯没犯错,再去看后面的解释。很多时候三观俱碎。很多人说中美差异,所以Ethics很难。的确,好多时候都在“为什么美国人觉得这个没错”和“为什么美国人觉得这个有错的”之间呐喊。不过其实越是反差大,越是印象深刻。多崩溃几次,就形成条件反射了。
事后总结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级还是有很多没做好的地方。其中很多在两位老师总结的“几宗罪”里面已经提到了。我自己最深刻的几个就是:
早报名不等于复习时间长,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报了培训课,买了复习资料,都不等于学会了知识,也不等于复习好
考试前一刻都不要放弃,总还可以试试自己的运气嘛。实在不行,也可以为下次多打点基础
作为工作党,真的是时间比钱更难得,有时候还是要多用钱换时间,也算是自我投资了
匆匆忙忙复习的二级
17.01出成绩之后,我就报名了六月的二级,过完春节,调整了心情,只剩下三个月复习时间。所以二级的通过有一般其实要归功于一级最后的强化记忆,打下了还算不错的基础。而且,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我报名了品职的全线班。
如果不想报班,仍然想自学的小伙伴,个人感觉可以参考下品职的课程框架,作为自己的复习思路。
第一遍,所有知识点过一遍。越仔细越好,因为有些知识点,你可能只会看这一次了。
第二遍,画框架图,如果哪一门课,在你脑海里还是零散的,不能串成一条线,那么这一门一定是没学好。比如,我这次Alternative就有点零散,因为是最后看的,感觉上也是知识点都梳理了,但是彼此没什么结构。最后考试出来果然就是C。
第三遍,做习题。其实在前面复习的时候,最后就穿插做些原版书的例题和课后习题了。到这一阶段,最后再集中做一次。先看一遍框架,然后做题,再整理错题。
第四遍,押题班。这个真心建议还是听听品职的课程吧,针对没有报品职全线班和经典题冲刺班的同学。最后都有活动,真的不贵,差不多一杯奶茶的价钱,可以听13小时的总复习押题课。老师很多时候会梳理到我们自己复习的知识盲点。(当然还来得及的小伙伴还是建议可以报个全线班更安心)
经验教训
最后,还有一个考试后看到成绩时总结的经验教训:
第一, 真的不要熬夜等CFA成绩了,什么时候收到,真的是个迷
第二, 协会最近越来越不按套路出牌了,很多非重点反而特别喜欢考,完全一副“总有刁民想看透朕”的既视感。所以还是乖乖跟着把框架图多画几遍吧。这样万一考到生僻处,好歹还有个印象。
二级的复习成果
一直在想用什么来纪念下复习二级的时光呢,最后觉得拍一下最后的笔记,品职的FlashCard,还有讲义吧。
写在最后的话
明明想写一篇鸡汤文,到最后,却变成了复习经验教训总结,和对品职两位老师的粉丝表白。那么鸡汤的部分就放在最后吧。
为了会考CFA呢?
有一阵子,我特别恐惧听别人说“一把年纪” 四个字,有一种很丧气的感觉。特别是身边很多人,用这四个字作为自己懒惰的借口,随波逐流的借口,放弃追求梦想的借口,放弃寻找诗和远方的借口。
很多明明还年轻的人,却已经给自己早早定了型,“我一把年纪了,现在做什么都晚了”。然后就真的放弃了热情,将就着生活。而生活,也将就着他们。曾经有一阵子,我觉得自己几乎变成了这样的人。
不愿意再为成长付出努力,用年纪作为借口。做着熟悉的工作,变成陌生的自己。变成一个曾经绝不想成为的人。
考CFA,就像是一把钥匙。某种程度上,当初有些热血冲动的决定,让我又一次像个学生一样,学习,期待,忐忑。让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还有改变的机会,还没有选择放弃的权利。
在复习和看八卦之间,一次次摇摆,终于从屈从变成坚持。我感觉自己找回了许多东西。
2016.02-2017.07,这一年半时间里,考CFA给我带来的不是两次通过的成绩,其实更是一种少年壮志的回归。我开始捡起来曾经的梦想,更理智地规划它,为之奋斗,而且也终于有所突破。我保持了学习的状态,补充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变成了一个更丰富的自己。
文艺公众号,常常说,当生活茫然无所适从,不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也许,对于在工作中走失不知方向的我们,不如来一场说报就报的考试吧。它带给你的,一定不止是一张成绩单和一本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