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公众号看到这个征文题目我是很激动的,毕竟这每个字我都深有体会。我是在国内读的本科,毕业后直接到美国读硕士。现在刚刚毕业,有在美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暑期实习和贯穿我整个研究生生涯的找工作经历。最近的好消息是我的CFA二级在品职的助攻下以7A2B1C的成绩通过了,当然玄学道德仍然是B啦嘻嘻~既然是个职场小白,关于CFA具体在工作中的内容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切身经历和观察到的小细节,跟大家分析CFA在海外求职的作用。
知识积累
这点很好理解,对于热爱学习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系统学习金融知识的机会;对于我这样的懒人来说,很纯粹,就是为了准备考试而不得不去学。而为了踏实掌握考纲内容,不浪费好几千块甚至上万的CFA报名费,我必须得搞明白以前在学校有机会学却因为临阵抱佛脚而囫囵吞枣过去的内容。这讲起来好像很虚幻,毕竟学海无涯,知识积累无穷无尽,你学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得上,所以你可能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时间用来学习更直观有效、今天学了明天就能上手用的东西呢?
撇开报名费不说,备考CFA的时间成本就算对全职学生来讲都很高,更遑论要忙于加班和照顾家庭的在职考生了。这也是在我被二级虐到吐血,挣扎着想放弃CFA时脑海中不断回想的念头,但让我意外的是,一个看似无关的面试经历给了我启发。
毕业前我一边备考着二级一边找工作,五月中旬通过校招进入到某家顶级投行的面试流程。我要面试的职位属于中台,技术要求就是Excel,如果会Tableau更好,而我不会,也一路面过了四轮进入到第五轮on site终面。如果了解过你可能会知道,大投行的面试一向以时间久闻名,把你“刁难”到筋疲力尽后看你的反应。在面完8个人之后我嗓子都有点哑了,累得有点懵,心里就盘算着快点结束,结果被告知由于本组有两位成员出差,所以从隔壁组“借”了两个人来面我。接下来的第一位面试官是印度人,没有老美惯例的客套,一坐下来招呼没打就开始问很专业的问题。
首先我得承认好些问题我确实都不太会,再加上没想到会跟隔壁组的人面试,所以也完全没有准备对应的面试内容;其次我也是真累了,已经懒得佯装“求知上进我最乖”的虚假面孔了,问一句答一句懒得扯,以致开场一刻钟都很崩。崩到什么程度呢?他一度停下来质疑我的数学成绩,问我GMAT多少分,问我1+2+…+15等于多少 (然后我第一遍还答错了,估计他心里也满是黑人问号吧),我心想这个人可真是mean啊。
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问BSM,让我写期权定价公式,解释N(d2)、N(d1)表示什么,标的资产的价格服从什么分布等等。本来满脑子都是“完了完了完了今天就这样了”,突然一瞬间感觉到很熟悉。诶这不才学过吗!期权定价我不仅会BSM 我还会put call parity呢,二叉树我也还能再扯几句!然后开始写开始画,他的眼神里有一丝诧异,像在说,刚刚问那个你都乱讲现在这个你居然会???而我坚定的眼神像是在回应他,是的!我就会!因为我刚从CFA里学过!我好像从这里拾回了一些信心,一直畅答到这场结束。
所以我想,在未来长达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应该会有无数个计划外的“印度面试官”出现吧,技多不压身,多学东西总是好事。随着年龄增长,做的事情越来越大了,自然也会越来越难,难才好玩。
求职加分
这一点要分成两点讲。一方面是投简历过程中,很多招聘要求会写CFA preferred或者要求面试者是“Working towards CFA designation”;另一方面是考CFA这个事情本身就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有毅力、有想法的人。
先讲第一点。我在北美的招聘搜索网站上输入了“CFA”,在搜索结果中选了如下两个招聘要求。一个是Entry Level的Investment Analyst职位,要求是:
另一个是在High Yield Fixed Income 团队中层职位的要求:
这些职位通常可见于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银行,交易公司,或是其他有投资、资产管理需求的各类公司。
第二点来源于我的几次面试经历。一次是在一家大保险公司面试一个Financial Advisor的职位。在这个领域入行的证书是一系列Series考试,我的理解是类似于中国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通过之后你才能从事相关业务,等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是需要考CFP的,CFP之于理财师(Financial Advisor)就好比CFA之于基金经理(Fund Manager),而CFP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比CFA要更严格。面试的流程中有一项是对我通过这一系列考试能力的评估。因为是口头陈述,所以发生了以下对话:
—— 我:“CFA一级过啦,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二级。虽然在Financial Advisor领域是个新手,但我的学习能力和毅力是在CFA备考过程中得到了证明滴。”
—— 面试官:“哇你都考二级啦,牛逼牛逼(brilliant)。那你考这些玩意儿肯定没问题。”
—— 我(嘿嘿一笑):“很惭愧,最近不怎么看得进去。”
—— 他(安慰状):“我去年也是考过一级的呢,知道那个不容易。”
—— 我:“这么巧啊,你考得咋样啊?(How did it go? )”
—— 他(尴尬一笑):“Well, I’m still working on it, the third time.”
还有一次是一家私企面试,岗位是Financial Analyst。工作内容就是整理下数据,做做分析,工具也就用到Excel,可以说是与CFA完全没关系。因为那天面试气氛还不错,所以后来开始闲聊,面试官虽很年轻,但已是部门的Director,也就是我面试职位的顶头大Boss。他指着我简历上的CFA备考经历问,你还在学校就考这玩意儿了?我不明白他问这个问题的点,所以很疑惑地看着他。
然后他解释说,他本科的时候听说过这个证书,难且耗时,非常要命(demanding)。出于好奇,他找在备考的同学借书来看,光是看密密麻麻的笔记就觉得辣眼睛,于是避而远之,再也不碰,但心里暗暗地觉得,能决心考这个证的人一定脑子灵活,很有想法且毅力惊人。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重启了我的尬聊技能,再次强调,选我你不吃亏,选我你不上当,今天雇我,明天就涨价,雇到就是赚到。
综上,有个CFA在简历上投相关职位会加分,同时备考CFA的经历也会成一个人能力/头脑/时间管理能力/抗压能力等等的证明,在面试过程中万一遇上教育背景与你相似的面试官,坐在一起吐槽一下也是有助于拉近双方距离的。
工作需要
这一点我在暑假实习的资产管理公司有较深的体会。公司里有着5-15年工作经验的Fund manager基本人手一个CFA,毕竟市场实操积累到了,拿个证也顺理成章。当然也有更资深的大佬,有着20多年投资管理经验的Manager没考CFA,他们大多都是Top名校(哈佛,耶鲁,UCB等)的本科和MBA毕业,基本功和经验都已无需一个证书来加持。
我与同办公室的分析师Luke聊过他的备考心路历程。Luke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顶级投行做销售方面的职位,因为工作对CFA没有要求,所以没考,当然也没有想过考。这很自然,因为我接触过的老美的思维一般是,不会盲目考证,但若工作有需要,对职业发展有帮助的证才考。后来Luke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发现自己更感兴趣地是投资分析,于是跳槽来了这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基层的分析师做起。
“半路出家”的他也咨询了很多业界前辈,得到的建议是CFA体系会帮助他充分了解整个金融市场,十分有助于职业发展,于是虽然痛苦,他也咬牙考下来了。而坐在他旁边的总是跟我们一起分享小零食的大哥Andrew,不声不响把已经CFA和CPA加入他的名字后缀了。Andrew本科是学会计的,本科毕业一年就拿到了CPA。后来到这家公司工作,也是感到工作需要,所以在团队成员的建议下飞速在两年半内拿下了CFA。
据我了解,如果职位明确要求了要考CFA,那么公司通常是会全部报销在职期间的考试费用的,壕一点的公司甚至会赞助各类考试(CFA, CFP, CAIA, FRM,CPA等等)的培训费用和对应协会的会员费(membership fee)。就算职位不要求CFA,有福利的公司也会报销部分(通常是一半)你进修学习或考证的费用,算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CFA协会也提供各类针对在校学生或者在职考生的助/奖学金,可用来抵扣一半甚至以上的考试报名费用。如果你还不太了解,可以了解品职的这篇奖学金文章:(2018年CFA奖学金申请时间,两个月有余)
最后的话
想想大约一年前我还在疯狂纠结着到底要不要考二级,毕竟实在是怕了,每天像个呆子一样按计划学习,隔三差五疯狂做题,现在居然能洋洋洒洒三千字来聊“海外求职与CFA”,备考 CFA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最后帮助我下定决心考二级的还是协会,毕竟莫名奇妙申请到了奖学金,考试报名费被减免到了$250之后,协会很贴心地发了邮件说,如果奖学金获得者不去参加考试那以后都没资格申请了——吓得我硬着头皮去考的。
关于报班这件事我倾向于大家先对自身能力和实际备考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有时间、有毅力、有足够强大的理解能力那就自己看,除了佩服没什么好说的;我报了班,花了钱,省时省力考过了,我也觉得值;最可惜的就是费时费力然后没考过,这图了个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