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上海品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详情

应用版本:4.2.11(IOS)|3.2.5(安卓)APP下载

为啥FINTECH运用与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品职FINTECH“阔”论沙龙

  • 原创 2019-07-28
  • 隔壁班小妞

前不久与一些金融IT领域的从业者聊天,大家的普遍反映是FINTECH这个话题近些年的确是热得非比寻常,可实际上在金融领域真正落地并产生生产力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

当然,面对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各大金融机构从一开始的质疑抗拒、被动应对到后来的热情拥抱、倾情合作再到自建场景、开始自身的科技转型与业务平台创新,已经是在这条路上迈着大步走很远了。


可为啥喊了这么多年,FINTECH却像是一个传说中被封印了大部分神力的英雄,在颠覆传统模式中的作用还是非常局限,比如现阶段最常见的也就是普惠金融方面、信用评分决策等等的运用(感兴趣的同学请移步上期文章人工智能一定越像人越好吗?|品职FINTECH“阔”论沙龙)。

近期GARP协会出具了一份报告显示出相似的论调并给出了一定解释:对于很多金融企业来说,FINTECH全面投入运用以及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风险。


它引述了《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作者David Yoffie,Annabelle Gawer和Michael Cusumano)的观点“大约80%的平台转型策略其实都失败了。”还有麦肯锡全球调查显示,“只有16%的受访公司认为他们的数字转型是成功的。


拥抱信息科技的痛苦

且不说一家组织机构了,就个人而言,想完成一个转型都是需要各种准备的。


我原本是个手工派的“老古董”,能用纸和笔记下来的绝不用电子备忘录;能有纸质书看的绝不用电子屏幕……后来耐不住各种“云”越来越方便快捷,看到网上很多软件达人和苹果“Genius”玩转数据共享与智能管家,深感羡慕,于是有一天我终于迈出了学习工作数字化升级的第一步。

然而,没人告诉我,这个数字化转换的开端有多痛苦!仅仅是把原先储存的资料转移到新的平台“云端”里我就遭遇了好几次崩溃:数据丢失;数据不可用;拷贝错误等等。


在格式转化以及各种注册账号的繁乱过程中,我就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面对着不停愚弄着我的各种程序……


当然在完成了这一切之后,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无须备好纸笔或者坐在桌边更不用拷来拷去,随时随地写文章、记笔记、做备忘——有了灵感或想法对着蓝牙耳机呼唤Siri打开文档语音录入,所有设备都可以同步……这些爽感让我立即抛却了过去的执念,跳入新科技的怀抱。

虽然现在回头想想那时走的第一步其实没那么艰难,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新科技与新场景的人来说的确如此。


正如我们无法用一个“电脑极客”的视角去理解一个IT门外汉的困扰,我们也同样无法用互联网新兴企业的角度去想象传统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困难与风险。


“尾大不掉”的转型风险

越是成功的行业领先者越是会有尾大不掉的技术转型困境与风险。他们在转型改革中容易出现一些顾头不顾腚、创新不够彻底的问题。因为在现有市场中的地位和成熟度使得它们有一套固守的程式化思维以及缺乏打破原有格局的勇气。


比如,即使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更先进的新型数据处理平台,可是原有平台与数据包越大,你移动与转换要花的成本,以及防范出现bug漏洞或者攻击要采取的备份等预备工作就越庞大。就像前面讲到我本人的经历一样:越是长时间一种模式下工作的“老古董”,积累的旧数据就越多、转换起来也越费劲。

另外,在新技术的价值发现与产品市场契合度方面,他们也做的不够好。很多科技带来的创新也会一并带来更多的细分市场,而领先企业往往容易忽略这些,而依然只关注一直以来自己所取悦的那些“最有价值”的客户。


正如管理颠覆大师Clayton Christensen所提出的“创新者的困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总会遵循原先成功的创新途径,他们会不断把技术、资源和能力往已有市场上匹配,却没有形成新的价值创造体系,而当后入者进行颠覆性革新占据了新的更大价值的细分市场,就可能威胁到他们已有的地位。可是很少有老牌企业能看到这种风险。


一个现阶段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为什么很多大银行在原本具有先天优势的大众支付与消费贷款市场上完全不占主流,还是走着主要给大型企业贷款做批发型信贷的老路?有人说银行看不上这些小额贷款,那点利润还不够审核资信的成本和违约坏帐损失的呢!

这就错了,其实这块市场既广阔又安全,就不说这个领域诸如支付宝的资金体量有多大了,这类贷款的安全性审核也早已有了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消费者购买与支付历史信息等等进行“用户画像”,便捷而可靠。


只是在网购这个新事物刚开始的时候,银行根本没意识到可能带来的各种资金盈利模式,直到在支付结算领域与互联网企业开始短兵相接、直到有金融脱媒的危机出现,才开始重视起这个细分市场。


然而行动已经晚了一步,即使很多大银行后来陆续经营起自己的购物网站,但是“用户画像”等方面的数据已远远不及某宝等门户,大数据这样的FINTECH技术应用也就尴尬了起来。最终只能将这杯羹就此分给互联网企业。


“敏捷风险管理”

针对上述的企业在技术巨变的大环境中有可能面临的转型风险,GARP协会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敏捷风险管理(Agile Risk Management)”——它不仅考虑到技术转型过程中原先的稳定流程可能被中断的情况,而且还能够识别紧急风险并推荐正确的缓解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在风险分析中要能洞察出以下四个要素是否能跟上技术转型从而适配新的数字化平台:

长期的战略规划

目标客户群与产品细分市场

交付平台,即新技术真正获得产出的条件是否都能具备,比如上述银行“用户画像”技术的运用限制。

更适应新技术的组织结构设计


好啦,说了这么多,大家认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还面临哪些困境呢?老牌金融企业未来有必要设立一个特别的“敏捷风险管理”部门吗?一起来【留言】畅谈一下吧!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