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上海品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详情

应用版本:4.2.11(IOS)|3.2.5(安卓)APP下载

又是一年秋招季,FRM®er你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工作?

  • 原创 2019-12-21
  • 隔壁班小妞

每到选工作的时候,大家都会问:该选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呢,这貌似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问题,有个工作就不容易了,还挑三拣四。但是对于咱们这些经常保持焦虑感、不断挑战舒适圈的FRMF考友来说,从刚毕业的初次选择再到职场发展中的再三纠结,哪个心里没嘀咕过这个问题?今天小妞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这道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吧。


(题注:这里的“体制内”不仅指公务员,还包括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


第一层境界:

看性价比和安全感

对于普通人来说,养家糊口和抵御风险是第一诉求。


从体制外拼命往体制内钻的理由也许有很多,比如父母之命回家乡、怕中年危机半道儿被裁、压力山大身体受不了等等;但是大多数体制内的人跳出去就为一点:钱,更多的钱。

小妞有过去在金融业体制内的朋友,工作五年以后往外跳,工资至少增加为原来的三倍。当然了,那是2015年前后的事情,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不太好,后来也有跳出去后悔的。


这就涉及到咱们学FRM学金融工具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收益与风险是相伴相生的。所以,考虑这个问题,先把基本诉求拎出来看看,怎么选择能最大满足收益(赚钱养家)与风险(压力)的均衡。


在计算收益的时候,别忘了从时薪的角度来看。有的体制内工资是低,但是留给自己的闲暇时间较多。如果你有信心把握自由时间来提升自己、从别的渠道赚钱,或者有兴趣走一条更宽的路,算算单位时间你获得的价值,比笼统就看年薪要精准一些。现在越来越流行的“斜杠青年”就是懂得赚时薪的新一代职场人。总之,体制外赚钱多也要做好抗压的准备,想想自己有没有除了支撑高薪的体力脑力之外持续不断供血给企业的“剩余价值”。


还有一个是经济环境和年龄阶段的考量。

一般来说,体制内的社保制度会更完善一些,当然了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列入考虑的比重几乎忽略不计。


而对经济大环境以及时势的分析永远都要列入重点考虑因素。这里小妞要提醒一句:年轻的时候体制内往体制外跳相对较容易(为啥呢,下面要说的平台效应会说到一部分原因),而再跳回来就难了(除非你有家庭背景优势这种万年颠扑不破的例外情况,为避免抬杠咱后面的讨论就先默认排除不再赘述吧)。

举个例子吧。接着说说前面提到的体制内跳出去以后后悔的同志。他前些年在大型国企工作,工资跟当时人力市场上的价格比太一般造成部门离职率很高,他也随大流跳了。后来高层一看不行,离职率太高得打个强心剂啊,就给剩下“坚守岗位”的同志们全部升职一到两级(在很多国企,升职加薪就是这么任性、不需要任何业绩或者别的理由),再后来经济不好更是没人走了,还又招来一大批小萝卜头。原来一些走了的遇到裁员潮,想再跳回国企(当然原单位就不用想了),事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别忘了,博弈论告诉我们,当你这么认为的时候,很多人尤其你的对手盘都是这么考虑滴!


当然,如果你对平凡的容忍度比较低,有更高层次的诉求或者有更加不凡的能力,那么就进入下面的部分再想一想。


第二层境界:

平台和成长

这就涉及到个人成长的需求了。


越有才华的人越不愿做海洋中的一滴水,所以在一开始就想奔着做小池里的大鱼来。的确,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与你能承担的责任息息相关。体制外更注重绩效考核、就算办公室斗争也是要拿实力说话、明里暗里也是要搞出来业绩拼刺刀的。如果你的能力足够,天高海阔凭鱼跃。


而很多能力不是你想象着有,真实就存在的。尤其是职场中的能力,不见识多一些、不跟高手过招,怎么修炼出神技?那么对于一张白纸的年轻人来说,供你修炼的平台就太重要了。

一般来说,这个平台越大越好、起点越高越好。体制内的机构组织往往意味着较大较高的平台,就金融圈来说,即使是已经很牛的股份制银行和证券公司,很多时候接触到的资源和人脉还是不如体制内;就单说名校生和更高文化层次的人才,体制内占比还是更多些。(这倒不是说文化层次就决定了是不是人才,也不是体制外就文化层次不高哈,只是个人体会到的一般概率,原因不明,大家有知道答案或者不同看法的吗?)


很多人说体制内不够锻炼人。嗯,那些喝茶看报的传说只适用于某些不转型的旧式国企。而对于被改革追着跑、紧咬着最新体制与最前沿知识的金融业,这样的企业很少很少。压力即使小一些,可供学习的空间还是有的。


很多比较好的金融业国企有强大的人才储备计划,小妞经历过央企国际化培养,真的是获益匪浅。而且一般企业即使是人才培养通道很完善的外企,也很难做到如此下本钱花精力且不计较立竿见影回报地去从基层培养一个年轻员工。

很多时候“唯绩效导向”是双刃剑,利润就是生命的地方,你除了奔跑不用思考别的,而企业对你这个“人”本身也无需考虑更多。


所以,先做大池里的小鱼也无妨,毕竟一开始学习和提升比工资重要。有了一定水准再去想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不是更好些?


第三层境界:

看个人性格和能力

很多人在体制内混不出来就认为是整个环境的问题。其实想干事儿的在哪里都可能干出一番成绩,只是不同环境适合不同性格和能力的人。有的人就是不适合走仕途,比如小妞早早认识到这一点,就开始不断寻求能自由谋生、自我发展的道路了;但是有些人就很适合。


这个世界不应该存在能力鄙视链。

 

不能说人家在体制内混的好的就只会办公室政治,人家的能力就不是真的才干了。


而且很多时候“体制内”都是被“妖魔化”的。根据很多央企的朋友反映以及小妞切身体会,跟网上渲染的“不明所以”、“一入深似海”并不同:体制内很注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智商、情商都是需要时时在线的。体制外反而对于某一条容忍度稍低一点,比如你就是能干怎么惹人也能杀出一条血路,但放在体制内就属于宫斗剧里前几集就领盒饭的了。

身边就有一个真实案例:曾有一个同事几年内升职像直升机,被传是行长侄子……我跟他接触几次都觉得此人谈吐不俗、非常低调,怎么会有这样的传闻?有一次同学聚会,我遇到了以前的班长(行长大秘),有点八卦地问了一下,对方大笑,是不是因为一个姓、老家也是一个地儿?几个月前行长走访基层行还是第一次见他呢!不过,说老实话,都觉得这个人待人接物很得体,给行长留下的印象很好。到这里,我选择相信班长的话,因为我也认为,关系一定是有用的,没用也只是因为不够硬;但是,能力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系有可能给你托起一个最低线,而能力为你不断开拓所能达到的上限。


很多人包括一些网络大V都将这个“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选择题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家境好的呆在国企“混”,家境不好的出去拼996。但是家境好的很多二代们反而不甘心要去闯闯再说,一旦没闯成功好歹回来还有家底儿兜着。这怎么说呢?


其实,以上答案只看了表面现象、把评判标准搞错了。


终极标准应该是:你是不是有狼性的人,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小妞你这说来说去貌似都在给“选体制内”加筹码、给“选体制外”泼冷水啊。哈哈,能看到这层的朋友应该是真爱粉看的很仔细了。不过,小妞本身的主观态度反而是偏体制外的,只是很多人在做这个选择题时,从外往内往往是理性多方思考过的,而从体制内往体制外跳就容易单一化思维或者“激情”跳槽(因为看不惯某个领导啦、不服气某项人事安排一时冲动啦等等)。所以,针对这些坑提供“解题思路”会更有力量、也更有意义。

希望有“选择困难”的小伙伴们能得到帮助,在经过层层思考之后做出选择,就再也不要回头、不用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