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职深夜谈|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各大奶茶火锅店也陆续开门营业,面对接近2个月左右没有营业的餐饮业来说,这一开工,在经营成本压力之下,必定希望尽快想出对策来恢复元气。
涨价,无疑是餐饮业重振业绩最快的方式,但显然也是一把双刃剑。
近日,海底捞复工后涨价约6%的消息引发了消费者的热议。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粉7元?据相关负责人回应,由于成本上涨,海底捞的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4%-6%的涨价幅度,而实际上的涨价幅度各别菜品甚至到了10%。
除了海底捞之外,喜茶和西贝也被眼尖的网友发现涨价了,喜茶相关产品涨价1%-2%,而西贝的菜品也有1-10元不等的增长。
作为连锁品牌的龙头,复工后的压力,消费者们都能理解。但是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用户的抱怨,瞬间即可成为全网吐槽的热点,这让企业压力倍增。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在舆论压力之下,海底捞发布《致歉信》声明:公司管理层做了错误的抉择,所有的价格恢复到3月调价之前。
西贝也很快道歉,恢复到疫情前的价格。
👆点击查看大图
相信在疫情初期,大家都读到过“如果西贝还不能正常运营,我们就只能支撑三个月”的话题。作为当时第一个公开表达困难的餐饮业,许多西贝的老顾客都纷纷表示希望企业渡过难关,甚至有些吃都没吃过的人都在热烈讨论西贝乃至整个餐饮业的经营困境。
有的餐饮企业因涨价被吐槽,也有的餐饮企业通过打折带来大量客流,从而恢复元气。
4月6日,麦当劳开始半价桶活动,售价只要39元,让麦当劳一瞬间成为各地客流量最大的餐饮店之一,相关线上小程序被抢到崩盘。同时,肯德基也出了疯狂周四的活动,到店点餐即可享受超低套餐价和周四折扣。
涨价还是促销,这是一个问题。
疫情之后选择涨价的企业,尤其是对于大的餐饮龙头,在消费者眼里是不仁义的,因为品牌的价值和形象是难以用金钱购买的。本来消费者口袋里的收入已经有减少,再加上一波涨价,更是会降低消费频次。
虽然对于一些大龙头来说,客源相对稳定,不需要通过促销来吸引客户,但是这时候涨价,我们能理解,但是就是觉得不合适。
对于企业,涨价和降价促销都是
企业的自由,为什么偏偏海底捞
这波却会受那么大的争议呢?
涨价和促销都是企业的策略,作为消费者本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但是这次海底捞的涨价刺痛到了喜爱公司品牌的消费者。
举例来说,街边小店一份米饭从1元涨到2元不会成为热点话题,但1碗米饭卖到7元则给了消费者“暴利”的直观感受,即使成本再怎么涨,还是不合理的,毕竟现在市场上也没有出现缺粮。
尤其是在整个社会倡导积极消费、帮扶餐饮企业渡过难关的大背景下,海底捞的涨价行为也被加上了更严苛的道德评判标准,在消费者眼里这一波涨价行为有些趁人之危,即涨价就是在透支消费者的同理心,容易引发不满。
其实餐饮涨价是大家可以预期的,因为疫情的影响,餐饮业是受到非常大的冲击的,高昂的房租和人工成本,尤其像海底捞和西贝这样的餐饮龙头,全国分店超过一个月不营业是巨额的亏损。
供应链不畅也会推升食材价格,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高达18.3%。因此,也有不少人对海底捞和西贝的涨价行为表示理解。但是商家没有考虑到的是,人性也是矛盾的,我能理解你,但是涨价这样的事情不要发生在我的身上。
其次,餐饮龙头的餐标本就不便宜,海底捞从来都不是对标做性价比的火锅,即使没有疫情的影响,海底捞的价格还是比一般的火锅店要高,客户选择多来海底捞消费的原因是因为服务周全,和朋友一起聚会比较舒服,而不是因为说火锅有多性价比高。
如果海底捞想通过涨价,从而过滤掉一部分客户,使得排队等候人数下降,那么可以理解。但是在目前疫情下,客户受到的服务大打折扣,很多做指甲,擦皮鞋等附加服务的删减,再加上价格的提升让消费者的心理就会觉得消费不值得。
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疫情期间,大家都在预测说会有一波报复性的消费,然而出于对疫情的担忧,餐饮门店的客流仍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员工、房租、融资等成本则是必需的刚性支出。
可以理解一方面,正常人一天三顿饭,不会因为说疫情期间在外面餐馆少吃了几顿,疫情之后再给他统统补上。另一方面,顾客的消费支出因收入影响,这段特殊时期,很多人的收入是受到影响的,又或者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消费的冲动和欲望也会下降。
不管是从消费者患难与共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企业本身是否真的不可替代的角度来看,一味的跟风涨价很可能会让企业更加举步维艰。比起在特殊时期,采用涨价措施来维持经营和提升盈利的方式,在维持自身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打造好的用户口碑才是当下理智的选择,这从他们致歉、恢复原价后的网络反馈中就能看到。
当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之前牺牲的利益必能转化成更高的美誉,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只有把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让消费者增强对品牌的好感度,才是企业发展下去的长久之计。
不知道,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待受疫情影响的餐饮业呢?一起来留言聊聊吧!
配图来源网络
戳原文,直接购买「2020品职CFA课程」